华声在线3月15日讯(通讯员 曹婷 刘文成 郝锦锦 李帅)为学习先辈爱国爱党精神,献礼建党百年。近日,雷竞技在线进入
化学学院组织各学生党支部开展了“讲好入党故事,寻访红色初心”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共采访了100名党员,采访对象既有基层抗疫先锋、扶贫干部,也有退役老兵、退休老党员,还有“大国工匠”文物保护者,采访足迹遍布湖南、新疆、四川等多个省份。实践中,学生们倾听了老党员在红色历史中的铿锵誓言,感悟了在疫情防控中冲锋无畏的精神,传承了理想信念和红色基因。
书写入党故事,学习先辈精神
食品党支部紫罗兰采访了新疆哈萨克族老党员阿布拉黑·吾塔什。阿布拉黑·吾塔什在1995年退休后,与老伴儿回到布尔津县阔斯特克乡萨尔库木村,以种地为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他们义无反顾,将自己和老伴几十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万元全部捐助抗疫。当被问到自身有困难为什么还要捐款时,阿布拉黑·吾塔什动情地说:“同武汉人民相比,他们更需要救急。”
“八旬老人捐款10万,这不是一笔捐款,而是一种力量!亦如麒麟河村党支部书记郑学斌所说‘哪有什么生来英雄,只有在特殊时刻,他选择了无畏!’”紫罗兰感慨颇深。
自2002年,担任麒麟河村党支部书记的郑学斌,始终秉持争做“脱贫攻坚战第一人”的理念,从解决住宿温饱问题,再到带领贫困户致富,他对症下药,精准攻坚,跋山涉水,走村入户,通过19年的努力,让许多贫困户彻底摆脱了贫困面貌。当谈起扶贫生涯时,郑学斌告诉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夏纯凤:“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在干,群众在看,只有干出点名堂,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
学生党员正在采访老党员
回味入党故事,感悟初心使命
“当兵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保家卫国是公民的应尽义务。”1964年,初中毕业后便报名参军的覃涣华,从小就有立志成为军人的理想,他觉得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付出多大的痛苦折磨,但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
从1971年入伍到1977年退伍,有七年部队生涯苏衍军在谈起自己参军岁月时,仍历历在目。“不怕苦、不怕累,好像就是一个人的本能”,在吉林零下40度的环境里依然坚持训练,因为他知道:在部队,他便是一个兵,他的任务便是保家卫国,他无怨亦无悔!吉林的冬天很长也很冷,但是战士们热血沸腾的心永远不会因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冷掉一分。他们在执行卧倒任务时,自己的半只手臂都被雪深深埋没,再次起立时,衣袖里的雪都来不及抖掉,只能用自己炙热的内心将雪融化。日复一日的训练,他们从不叫苦,也从不喊累,苏衍军说:“平时训练的越严格,在战场上便能减少一点不必要的伤亡。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就是一个兵,我的任务便是保家卫国!”在第二炮兵(如今的火箭军)的生涯中,硬是自己从一个无知的农村青年,磨炼成了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共产党员。
采访过后,化工党支部郝锦锦感慨:“先辈们的信仰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铮铮铁骨以及敢为人先、为国奋斗的伟大精神。”
1968年的覃涣华和他的战友合影
苏衍军同志参军入伍时摄影
讲述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敦煌莫高窟,有一位年逾八旬、满头华发的老人,常常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拿着手电筒,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穿行于各个洞窟之间,专注地修复着壁画和塑像。这位老人就是李云鹤,在他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62年间,参与修复壁画近4000平方米,塑像500余身,并获得多项研究成果,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
1956年,24岁的李云鹤高中毕业后,便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他本来的目的地是新疆,因为想顺道看望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舅舅,就在敦煌停了一下,这一停便是60多年。1米9的山东大汉,每天曲着腿,干着拿绣花针的活,为壁画脱落翻遍古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画为伴,在不断的摸索中,李云鹤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修复路子。壁画的修复,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它让古代的美有迹可循,让中国历史更加生动而有韵味。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在邹迷的带领下,我们与“敦煌老人”李云鹤面对面交谈,倾听他的故事,看到慈祥和蔼的面容和一生的传奇经历,我们深受感动。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李云鹤仍然坚持亲临一线,一边自己动手修复,一边指导年轻人工作。他对文物修复极端负责的态度和对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每一个参与修复人员都心生敬畏、充满感激。
学生党员与采访对象合影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老党员们用自己一生诠释了“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初心使命。化学学院党建辅导员刘文成表示,“青春心向党,使命勇担当。本次活动是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