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法规> 上级政策> 协同创新政策> 正文

教育部王延觉司长人民网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分享到:
2012年09月26日 00:00 来源:

4月20日14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做客强国论坛,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现将有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内容摘录如下:

[网友新禅宗一派]:最近,教育部出台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什么出台这样一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计划希望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14:20]

[王延觉]: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为了落实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14:21]

[王延觉]:(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14:21]

[网友新禅宗一派]:请问“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部设计这些计划与工程的目标是啥呢?草民觉得这不就是个玩数字的游戏么?[14:28]

[王延觉]:“2011计划”应该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高校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14:30]

[网友孤松]:可能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2011计划”,能否请司长们介绍一下计划如何组织实施?[14:42]

[王延觉]:为了做好“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就共同研究制定了“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并且在最近就要正式发布。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类型、实施的范围以及实施的年限等要求,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汇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

二是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操作程序。首先要引入计划实施的原则,由高校会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部门联合开展前期培育,重点是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环境,逐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在培育组建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组织评审认定,认定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过程中,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创新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的重大事项决策,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将根据实际需求,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保证其建设、运行以及机制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文档附件:

上一篇: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下一篇:杜占元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上的讲话

上一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一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关闭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