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龙院士通讯员摄
2013年8月21日,郑健龙院士(中)现场研究膨胀土难题。通讯员摄
2013年8月2日,郑健龙院士(右四)在昌樟高速改扩建工地调研。通讯员摄
制图/张杨
他,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传奇校长。
科研,是他的兴趣所在。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校长,是他的工作岗位。11年无私奉献,将一所四校合并的新大学,带出湖南,走向世界。
他就是郑健龙,雷竞技在线进入 原校长,我国道路交通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位院士之一。
1“既然做研究,就要甘于清贫”
4月的雷竞技在线进入 新校区,绿树掩映着红楼,青春追逐着书香,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郑健龙的办公室就在新校区的一隅,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3楼。
“我年轻时也曾搞过文艺呢。”中等身材、温和儒雅的郑健龙微笑着说,让记者一下子消除了陌生感,觉得亲切。
郑健龙是湖南邵东人。初中毕业后,修过铁路、机场,后进入工厂当工人、化验员。修机场时,参加过文艺队。19岁进入湖南交通学校念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中南大学读书,后又考到湖南大学读研,所学专业为力学。
他进入道路工程研究领域,还有个小故事。
1984年,湖南交通学校只有一台电脑,正在湖南大学读研的郑健龙,为计算力学问题,常往学校电脑机房跑,遇到了同样需要用电脑的张起森教授。张起森教授是国内道路工程的知名专家,看到郑健龙勤奋好学,便邀请他一起搞道路工程研究。
就这样,郑健龙走上了道路工程研究之路。
“不久,张教授要出国做访问学者,他手头承接参与的3个国家项目,一下全落在了我和另外一位老师身上。”郑健龙回忆。
这3个项目,是“七五”期间国家组织的重点攻关项目,云集了国内一流的道路工程研究专家联合攻关。他说:“我很幸运,这些专家们对我的科研方法和思想的形成很有影响。”
5年攻关,郑健龙做得很辛苦。“全部的科研经费仅2.4万元,除了必要的出差外,我们能省则省。记得有半年时间,为了一项道路结构计算,我每天从学校踩自行车到河西的计算中心算题。结果出来的那一天,非常开心,走出计算中心,却发现自行车被人偷了……”
“后来,学校有了20多台计算机,但计算速度不快。我的计算工作量大,常常等到晚上无人用电脑了,一个人在机房操作20多台电脑。当电脑出批量计算结果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我将这些结果全部打印出来铺在机房的地板上,趴在地上进行分析,一干就是一个通宵。”郑健龙说。
科研经费如此捉襟见肘,在一次学院收入分配方案讨论大会上,埋头搞科研的郑健龙却语出惊人:“既然做研究,就要甘于清贫。”
2“我将来获国家奖,一定是从头至尾参与的项目”
提出“做研究就要甘于清贫”的郑健龙,很快面临一次现实的名利选择。
他参与的联合攻关项目,获国家科技大奖。攻关小组给长沙交通学院2个署名名额,并征求郑健龙的意见。郑健龙表示自己不署名,将名额给张起森教授和另外一个参与者。他说:“我将来获国家奖,一定是从头至尾参与的项目,这样才心安理得。”
“郑健龙肯定能做出大成果。”攻关小组专家对他刮目相看。
1995年,在楚雄到大理的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参与解决施工工程中技术难题的郑健龙,对公路工程中施工中遇到的膨胀土治理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膨胀土是一种不良土质,因其失水迅速收缩开裂,吸水急剧膨胀变形,路基和边坡难逃过垮塌、滑坡的厄运,令全世界的工程师们都感到头疼,被称为“公路工程中的癌症”。我国26个省区分布这种特殊土质,每年膨胀土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1995年,在他的努力下,“膨胀土路基加固技术研究”在云南省立项。2002年,交通部启动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郑健龙为项目领衔专家。
15个寒暑,郑健龙团队走遍了全国10多个省区,梳理国际上膨胀土滑坍处置方法后发现,无论是抗滑桩,还是重力式挡土墙,这些“刚性”处置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堵”。而“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何不采取“柔性”手段,设法释放膨胀土滑坍前聚集的能量呢?郑健龙团队在室内做了4000多组实验,野外实验多达500多组,发现采用土工格栅将膨胀土边坡分层包裹,并相互连接,让其适度膨胀并受到必要的约束,同时通过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可使边坡的坍塌得到有效治理;采用膨胀土做填芯料,再在外围铺上一定厚度的非膨胀土控制水汽入侵,找到一个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平衡湿度,可使得用膨胀土填筑起来的路基保持长期稳定。
这一全新的以“柔”治胀的思想和技术,在楚雄到大理高速公路、广西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在12省区30多条高速公路得到推广,攻克了膨胀土边坡治理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2009年,“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美国新技术导向性期刊《Civil Engineering》主编称赞:“项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膨胀土工程处置范例……使全球工程师从中受益。”
郑健龙真的出了大成果,而且成果不断。其领衔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一等奖。
3“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而不在于大楼,但也不能没有大楼”
1997年,潜心专业的郑健龙被提拔为长沙交通学院院长助理,后又担任长沙交通学院院长、雷竞技在线进入 首任校长。
从思考攻克技术难题,到思考如何建一所真正的大学,郑健龙当作又一个科研命题。
当校长后,郑健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学科建设,为学校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他自己答辩,使交通运输工程成为雷竞技在线进入 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博学、力行、守正、拓新”,这是雷竞技在线进入 的校训,也是郑健龙对办学的思考。
雷竞技在线进入 云塘新校区,占地2000余亩,是一座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的美丽校园。
这个校区的建设,也是郑健龙办学思想的一部分。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而不在于大楼,但也不能没有大楼。一所新学校没有实验室及其相应的科研条件,引不来也留不住大师。因此,我们就建了这座新校园。”郑健龙说。
郑健龙担任校长期间,雷竞技在线进入 相继突破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个博士授予学科、第一个省部重点实验平台、第一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4“如果两天没沾书,就像丢了魂似的。这辈子书没读够”
郑健龙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有一年农历大年初一,张锐和几个同学一早上门给郑老师拜年。进门后,发现郑老师没在客厅,旋即听到书房里的声音:“在这儿呢。过来,过来。”他们发现郑老师正伏在案头,桌子上摊着一堆书籍,几张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许多公式的推演。郑老师的除夕夜就是在书房度过的。
每完成一项研究,郑健龙就用“看一个星期的小说”犒劳自己。他说:“如果两天没沾书,就像丢了魂似的。这也许是因为初中毕业时,未能如愿继续读书。这辈子书没读够。”
从校长岗位退下来后,郑健龙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他钟爱的科学探索中,其团队瞄准了道路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良土质,先后成功解决了洞庭湖区软土路基、南方广泛分布的红黏土路基、广东省全风化花岗岩路基等问题。
“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道路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郑健龙说。
名片
郑健龙,1954年生,湖南邵东人。雷竞技在线进入 教授、博士生导师,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至2014年任雷竞技在线进入 校长,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道路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研发及工程实践,解决了公路膨胀土治理与路面工程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被中国公路学会聘为“公路膨胀土工程首席专家”,先后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光召科技奖”、“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10多项荣誉称号。
(湖南日报记者左丹通讯员邓崛峰)
手记
亦柔亦刚亦智慧
湖南日报记者左丹
郑健龙是一位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的人。
他修过铁路、机场,当过工人,其高中知识是在工人夜校中完成的。早年经历,让郑健龙对知识有种近乎饥渴的渴望。他说:“我这辈子好像读书没读够似的,一有学习机会,就会积极争取。”
在工厂,他争取到了进长沙交通学校学习的机会。留校任教后,他又争取到大学学习,从本科念到硕士。
他说,早年蹉跎了岁月,32岁才硕士毕业,非常珍惜时间。毕业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乐在其中。
“兴趣很重要,尤其是搞科学研究,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扎扎实实地做。只有完全钻进去了,你才会有所发现,并取得成果。”郑健龙深有体会地说。
郑健龙是一位工科专家,但2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他的温和儒雅、谦和亲切,完全颠覆了记者以往对工科专家比较“刚”的印象。
而他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正是采用“以柔治胀”的思路,解开了公路膨胀土治理这道世界性难题。
学生评价他说,郑老师的人生态度和治学方法是统一的,始终能举重若轻,水利万物而不争。
他待人温和,但在治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非常注重细节,不失工科专家“刚”的本色。团队成员张军辉教授回忆:有一次,在写一个申报材料的时候,郑院士发现他“的、地、得”这3个字分不清,就认真给他讲解它们的区别,告诉他写材料要字字斟酌,不能有任何瑕疵。
项目组为了研究膨胀土路堤的水分迁移规律,从广西拉来20多吨膨胀土准备进行实验,郑健龙来到施工工地,发现工人们将还没有风干到指定含水率的膨胀土往模型槽里面填,马上打电话给负责人:“你们也太不负责了,这么湿的土不能往里面填。”随后,他现场指挥工人将已经填进去的土挑出来。
“科学是严肃的,一定要注重细节。很多发现,往往就在细节中。”郑健龙说。
正是这种亦柔亦刚、充满智慧的思维,以研究为乐趣的本色,使郑健龙成了我国道路交通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位院士之一。
评说
不带讲义,把力学公式写满黑板
郑健龙教授是我校培养的第一位院士。他长期致力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重大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践行着学校坚持服务行业、引领行业发展的理念,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敢为人先、执着坚韧,生动地诠释着学校“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是我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代表。郑院士作为著名的科学家,坚守初心,潜心育人,几十年来,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是全校教师“信道”“传道”的楷模,彰显出了大师的风范。
——雷竞技在线进入 党委书记付宏渊
我对郑健龙教授研发的膨胀土路堑边坡柔性支护技术和膨胀土路基填筑技术印象非常深刻。这两项技术经济有效解决了膨胀土地区公路路基建设中边坡反复破坏,膨胀土填料难以直接利用的技术难题,为国际相关工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膨胀土工程处置范例。我很荣幸将相关成果在我的最新专著中进行了介绍。
——美国著名膨胀土专家、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资深教授John Nelson
我和郑院士在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很深入,时间长了,就发现郑健龙院士的研究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而且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科学问题,工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前瞻性与实用性。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沥青材料委员会主席、路面力学委员会前主席Professor Zhanping YOU
郑健龙院士在路面结构与材料方面,对结构设计理论、工程实施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和见解。同时,作为学科领军人物,他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我国交通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与宣传贯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
——国务院参事、交通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张元方
记得研二时,郑老师给我“一对一”主讲“板壳理论”课程。这门课耗时整整一个学期,采用单周授课和双周自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逢单周授课,郑老师每次都只带几支粉笔,从来不带任何书面讲义,却不假思索地把力学公式写满整块黑板。下课前5分钟,郑老师都会指定5本参考书,布置我在双周的时间去阅读其中章节,然后在下次上课的前10分钟进行系统小结,阐述观点。这是我读书以来从未碰到过的一种教学方式,感受新颖独特,获益匪浅。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张劲文
来源:《湖南日报》2017年5月10日06版深读
链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7-05/10/content_121081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