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颜东煌教授带领30余人奔赴江西省赣州市,在于都河畔、螺溪洲大桥上寻访桥梁故事,通过现场讲述革命年代桥梁故事和新时代桥梁故事,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程”。
“于都,是长征源头和红色圣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集结在于都河畔的8.6万人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顺利渡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河畔,实验室彭建新教授正在给学生讲解长征故事。
“8个渡口需要于都父老日夜把守;5个浮桥需要于都父老反复搭建;800多的船只需要于都父老搜集捐赠;80000多的红军需要于都父老护送上岸......今天,我们在于都河上重建了五座大桥,分别是红军大桥、长征大桥、集结大桥、渡江大桥和胜利大桥,以此来铭记那一段革命历史,告慰那些革命先辈!”讲到动情处,彭建新声音出现了颤抖,眼睛里也闪烁着泪花。
第二天,师生们又驱车来到赣江上的螺溪洲大桥。在这里,实验室张玉平教授为学生讲述大桥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螺溪洲大桥以赣州山水为构思起源,将山和水形态与寓意完美融合。即中间高两边低的山形和波浪起伏的水态,已成为了赣江上一道靓丽风景线。”“螺溪洲大桥是江西省重大工程项目,大桥的建成不仅将会便捷赣江两岸的交通出行,还会对于加快“中国稀金谷”核心区与水西片区互联互通,促进赣州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螺溪洲大桥的施工监控是由实验室田仲初教授领衔团队完成,该团队为该桥高质量建成通车贡献了我们‘长理智慧’!”
在讲述中,张玉平不仅介绍了螺溪洲大桥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意义,还讲述了校友们在大桥建设中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让现场的同学们倍感亲切和自豪。
两天的桥梁走访,也让同学们收获不少。“在于都,我了解了长征大桥的革命故事,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理想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通过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来服务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郑珍感慨道。
“螺溪洲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师兄师姐都参与了,这些让我感到自豪,同时也激励着我奋发向上。我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也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为我们国家的桥梁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唐岩这样说。
据悉,实验室将专业课程与红色基因有机融合,通过寻访全国各地的红色桥梁,挖掘桥梁背后的红色故事和时代故事,给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成长成才的“小我”融入奉献祖国桥梁建设的“大我”中,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文/彭怡峰 王海川 图/彭怡峰 审/黄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