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湖南讯 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转型及需求,提高沟通交流、处理事务和统筹谋划等综合能力,雷竞技在线进入
于2010年就开设了一门“大学应用语文”限选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的老师主要承担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十多年来,在周云鹏、郑劭荣、华德柱和周静等老师带领下,课程团队在教材建设、教研教改、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教育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特色一: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以建促教,以改促教,教师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从课程开设至今,团队成员始终认真贯彻学校要求,对标学校办学行业特色鲜明和重视实践应用等特色,明确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应用语文能力为中心,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目标。先后成立专门的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细则。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经常组织这门课程的教学交流与教研活动。在专业综合改革、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中,更是突出这门课程的中心地位,不断推进相关建设和改革举措。经过多年积累,在老师们共同努力下,课程建设成效逐渐显现:自2012年至2018年,团队成员先后集体编写、改编、再编3种《大学应用语文》教材,编写配套的练习,不但在教学上对老师们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从2014年至2020年,团队成员先后立项3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对课程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进行很多有益的探索。同时,团队成员的课程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网络课程,成功立项学校慕课课程、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这些成果,标志着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
2018年、2020年,团队成员先后总结课程在创建学习小组、构建师生结合共同体与探索训练式、范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的教研教改经验,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次。此外,自2010年以来,团队成员先后发表相关教研教改论文近10篇,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的认识以及对教学改革的研究。
除了取得以上各项成果,在学校和学院领导大力支持下,课程团队的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和稳定,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为今后课程建设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二: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以教促练,以评促练,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夯实
由于“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教学以讲授常见常用的应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中心,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也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实用性。初接手这门课时,老师们普遍感到要教好学生难度不小。为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团队成员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案,以课堂为主阵地,先后研究与实践参与式教学、训练式教学、范例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融合,努力闯出了一条具有长理特色的“大学应用语文”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中,团队成员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学、提问、思考、练习、讨论五个环节,着力构建师生有机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讲授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力求深入浅出,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材料不断丰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熟练,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教学形式的生动性不断增强,带给学生新颖的课堂感受与体验,从不同角度强化了教学目标、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对学生写作知识、能力、品格等全方位培养。2020级建筑学专业朱紫郡同学谈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说:“从原本看到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束手无策再到现在已经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大学应用语文课程的学习功不可没。通过这门课程的修读,加强了我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的语言文化修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条理地总结事物的规律,也能够在未来面对应用文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一篇好的应用文。”2020级建筑学专业黄皓同学也反馈说:“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同一学习材料的思考及讨论,我们都更清楚地明白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魅力。在此过程中,我们拍摄了视频,剪辑了,汇报了,收获了。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被我们看到了。我们提升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今后,课程团队将开展更为广泛的教学交流,继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丰富教学经验,充实教学材料,更深入地推动教学改革,研究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大学应用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