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MORE+

新闻资讯

MORE+
◇ 当前位置:首 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

学习园地

李正军、文春风:新时代高校全域思政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进路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6日 11:24  来源: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立足新时代,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奋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实现育人效果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提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树立并积极践行全域思政新理念。

一、理论认知:全域思政的概念界定和问题厘清

全域意为整个地区整个领域。作为一种新理念、新事物,全域概念最早出现在城乡规划之中。2010年,一些机构在旅游规划编制中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概念。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将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助推本地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域一词已经超越旅游业话语空间,在公共话语空间迅速升温,成为社会热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借鉴、移植和嫁接全域概念,树立全域思政理念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全域思政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全域思政已逐步得到各界基本认同。秦蕾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全域性的复杂系统工作,涉及高校内外的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关系到全党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易棉阳认为全域思政是以高校为平台,汇聚高校所在区域的各方力量,面向所在区域的学生和其他群众开展思政教育,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杜安国认为,全域思政彰显跨界教育特质,其核心要义在于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中实践和环境、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综合国内学者观点,结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的相关表述内容,可将全域思政的概念界定为:全域思政是以高校为主体,立足一定区域覆盖各种资源,坚持开门做思政,以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宗旨,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统筹推进、跨界融合完善供给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本区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育人要素全域优化和育人质量全面提升,以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助推高校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的思政工作理念和模式。

(二)全域思政的问题厘清

全域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思维,是全域性整合思维、改革性创新思维、融合性系统思维、优质化品质思维、参与性共享思维。其核心是从原来由高校主导的单一育人向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性综合育人转变;其本质是要推动高校思政改革创新和育人模式转型,提升思政工作水平,提高思政工作品质,提增思政工作核心竞争力。全域思政也是一种全新的工作追求,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对自我完善和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水平的追求方向。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全域思政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动力,以资源整合、要素融合和社会参与为重要手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提升,促进时空有机融合的一种新的思政工作模式。因此,全域思政是一种全新的区域性育人资源整合模式、工作创新驱动模式、要素融合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和关联带动模式。做好全域思政,既要在上着眼,将新理念融入思政工作全局,从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全面推进思政工作;又要在上着力,着力突破空间域、优化时间域、拓展课堂域、打通管理域、聚力社会域,做到处处皆风景、时时有服务、人人思政+”“+思政

二、科学内涵:全域思政完全契合高校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肩负着培养人的重大使命和任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为此,教育部在继开展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之后,2020年又联合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其目标均是围绕主责主业、建立健全机制、善用各种资源,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全域思政通过对校内外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相关设施、文化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校规、文明素养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和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育人资源有机整合、各项事业融合发展、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从维度看:全域思政有全局性特征

即全局性。首先,全局性体现在视角的全局性。全域思政关注的不只是简单意义上单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通过发挥各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育人效果整体优化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是稳当下、抗风险的现实需要,也是利长远、固根本的战略选择。其次,全局性也体现在要素的全局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由多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全域思政就是要打破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单一要素观,向诸要素并行发展的育人综合体统筹发展的全局观转变;由单部门独角戏式单打独斗全区域多部门诸要素集成作战转变,充分发挥每门课程、每名教职工的育人功能,实现党委、团委、班级纵向贯通,学校、学院、学生相互联动,确保责任清晰、任务明确、闭环完备、科学有效。最后,全局性还体现在管理的全局性,全域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人员结构、组织运作、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等多方面的全盘统筹,是一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性特征、时代性特点的复杂管理系统。

(二)从维度看:全域思政有空间性特征

即空间性,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织开展思政工作,这与思政教育客体的异地性、移动性等本质特征紧密关联。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活动区域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的点式思政工作模式造成思政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飞地困境,导致思政的空间流畅性和贯穿性受阻。狭窄的点式空间范围束缚了思政工作的开展,亟须在区域范围做面上扩展,让育人资源渗透到客体的全部空间范围,让育人手段扩展到客体的全部空间范围,让育人设施辐射到客体的全部空间范围,让育人管理覆盖到客体的全部空间范围。

全域与场域、领域、视域相比较而言,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还可以从时间、空间和关系等维度分析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环境、心理等诸多因素;领域多指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视域则反映了单个对象与作为这些对象之总和的世界之间的过渡关系。可见,全域包括场域,且由多个场域组成。学校、家庭、社会就是不同的场域,网络与现实也是不同的场域。全域就包括高校与地方、校内与校外、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不同的场域。做好全域思政也要区分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视域着手,下好先手棋,打好有准备之仗,育人效果才会更好。

(三)从全域维度看:全域思政有整体性特征

全域思政特别强调整合与协同,凸显对各类思政资源的统筹运用和并行推进。一是需要整合高校内部的生产要素资源,着力整合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资源,不断提高育人效果。二是需要整合高校内部的非生产要素资源。例如阵地资源的整合就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建好网络阵地,引导好舆论,奏响主旋律。将传统思政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整合构建多维度新媒体传播矩阵,用符合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成为思政育人的最大增量、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服务资源的整合就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实际困难,这也是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帮扶资助、后勤保卫、校园环境等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制订实施十大育人具体行动计划,力求将三全育人做到细处、落到实处。三是需要整合高校外部的社会要素资源,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社会资源、家庭人员等育人队伍的作用,有效整合部门职能、体制机制、公共服务、家庭参与等社会管理要素资源。

可见,全域思政的核心理念在于突出全局性、空间性和整体性等特征,打造全时间、全空间、全链条和全过程的四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态势,从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共同体和最大同心圆。全域思政与三全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相比较而言,其三大本质特征契合了三全育人的全部内涵和要求,即全局性特征要求思政工作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从每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空间性特征要求在日常管理、资助助学、校园文化、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等诸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整体性特征要求不论职业职称职务都有育人职责,不分时段不论何时都有育人机会,最终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活力竞相迸发、要素充分涌流的大好局面。

三、价值旨归:全域思政充分体现善用大思政课的科学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重点就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的视野之大、格局之大、场域之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推进落实。

全域思政是一种价值,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取向,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全域思政也是一种追求,是教师对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追求,是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追求,是政府对于高校发展的追求,是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全域思政更是一种生活,代表着美好生活的理念与品位,发挥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文化与生活方式。

高校要突出全区域规划、分层次引导、大思政牵引、项目化实施、品牌化运营,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天候营造、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和全场域管理的要求,加快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升级,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全域思政要以质量价值目标、治理价值目标和共享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着力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构建更高质量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努力造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质量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其成效如何要靠人才培养质量来检验。为此,教育部制定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旨在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构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体系。质量价值目标是全域思政的首要价值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改革的应有之义。全域思政质量价值目标追求主要通过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等多个价值维度来实现,质量价值是全域思政目标价值的逻辑基点。

(二)治理价值目标

治理价值目标是全域思政的重要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为推进高校制度建设、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域思政旨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广泛凝聚师生精神力量,教育广大师生员工把制度自信转化为政治自觉,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制度意识转化为执行能力,有效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为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来源和有力保障。

全域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治理功能创新的重要表现,融合新发展理念,通过优势化、系统化、整合化、开放化途径来实现大思政的目标,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创新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全域思政涉及范围广、要素多、关联性强,情况复杂,如果仅仅由高校党委宣传部单一主体管理已经很难满足大思政的要求。因此,全域思政要突破狭隘的单一主体管理思路,突破被管的角色思维定式,变大学生的被管理者身份为管理者身份,变强制管理民主管理、变行政式管理参与式管理,发挥一切育人资源的主动性,逐步构建党委主导、部门协同、地方支持、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多元主体、民主互动式的治理体系,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追求。

(三)共享价值目标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说,由于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人们生活、工作的客观条件、相互关系、社会环境都存在着差异性,必然存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需求,建立有地方或部门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格局。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如果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整体规划,就可以克服高校内部长期存在的资源重复建设、文理科不均衡、条块分割、自我封闭以及外部各自为政、整体性和统一性不足、资源闲置浪费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校内之间、校地之间、校校之间各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新阵地。

实现育人资源共建共享的科学模式,这既是全域思政的重要手段,也是全域思政的最终落脚点,更是全域思政的终极价值目标追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人的大脑里面搞建设,终极目标应该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域思政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运用各类资源,打造协同平台,加强信息共建与资源互享,不断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依托各方面力量,建立高校思政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做到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立体教育和综合培养。同时,高校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在动态平衡中把握任务要求,优化组合、恰当配置教育资源。

总之,共享价值目标是质量价值目标和治理价值目标的最终指向,质量价值目标和治理价值目标为共享价值目标提供坚实保障,治理价值目标是质量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三者紧密关联,密不可分,构成一个稳定的全域思政价值目标铁三角,牢不可破,凸显了大思政课的理念,把握了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共同保障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实践进路:全域思政致力打造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校内外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关系到全党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是一个全域性的复杂系统。诸多部门的工作和人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整体,具有系统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实现全域思政,就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建设、发展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切实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字上下功夫,筑牢工作保障

党委主导号脉。成立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相应组织机构,编制工作方案,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总结经验、研判形势、分析现状、解决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动工作格局。完善目标责任考评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转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

规划先行开方。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多规合一,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指导性意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校地共建与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规划,突出全域理念、要素集聚、合理布局、品牌打造、协同融合,构建点、线、面、体全域化大思政模式。

体系构建活络。舒筋才能活络。制度制定之后,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体系很重要。要将思政工作贯通高校管理体系、运作体系、流程体系和绩效体系,融通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各方面,扎实推进全域思政综合改革;要明晰责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员,形成明责、履责、述责、督责、问责的五责闭环机制。

(二)在字上下功夫,强化核心环节

高站位顶层设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整合调动一切力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全域思政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着力强化领导,提高站位,从顶层设计上谋篇布局,纲举目张,构建四全发展育人共同体,最大程度聚合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德育资源和政策合力。这是全域思政的根本一环。

一体化要素联动。全域思政要统筹高校内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地方、高校与家庭等各方力量协调发展,深度融合,促进思政工作同步推进。通过召开校党委会、家长会、校地联席会议和专题会议等,统筹安排部署工作。强化校党委、院党总支、系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推进校内外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三维横向共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院系协同落实、地方配合的格局。这是全域思政的关键一环。

系统化组织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系统思维。全域思政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需要在工作中树立系统意识和协同意识,需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深入了解各要素的利益关切,科学统筹,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这是全域思政的重要一环。

(三)在字上下功夫,助推协同并进

文化融合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优势,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为全域思政注入灵魂。要充分挖掘高校校园文化潜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实现两个课堂内外、双向的有效衔接;要紧紧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大学生的思想灵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真正实现大学生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内在转变。

教师融合带动。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打交道最多,在推进全域思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教师自身所拥有的德行品位、价值立场常常会外化为言传身教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学生身上,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到学生思想觉悟提升、道德文化品质养成、行为价值规范确立的过程中。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抓好准入门槛、道德素养、业务能力与职称评聘等环节。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课程融合促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资源,都具有育人育德的内在功能。高校要从培养目标和方案入手,注重挖掘思政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党团课等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各类课程的优化整合,统一整合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环节,实现各学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衔接和渗透,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潜能,使其能够与全域思政目标融会贯通,进而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四)在字上下功夫,优化教育效果

树立新思维。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全域思政要坚持科学思维方法,对关系高校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强化思政+”思维,在思政+互联网、思政+艺术、思政+文化等方面寻求新路径,激活新要素,明确工作重点任务,抓观念转变、抓阵地建设、抓骨干培养、抓机制建立。高校要用战略思维把全局,用创新思维促发展,用系统思维聚合力,上下一心,按照一张蓝图、一体化推进,努力织密一张网、下好一盘棋、唱响一个声音,扎实推进全域思政。

突出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方法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域思政就要传承好方法、用活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配方更新颖、包装更时尚、工艺更精湛三大目标,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创新工作模式,统筹各方资源,激发各界活力,紧抓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育人六方面重点难点,推进心理、管理、服务、资助育人四方面阵地园地,构建好落实好十大育人体系

用好新技术。在新形势下,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成熟和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大学生无处不网、无事不网、无时不网,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通信工具不断更新自己的动态。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利于分析、监测学生线上思想动态,对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高频词汇进行提取分析,将网络爆点”“热点进行总结,在了解学生在干什么的同时,采取必要的决策,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全域思政是一种新思政观,是高校在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新路径。实现全域思政,就要着力突出一体化谋划、整体性构建,强化各种德育资源的要素叠加与深度融合,构建全时间、全空间、全链条、全过程的德育场,打造全领域、全方位、全景式、全天候的共同体,旨在实现全媒体融合、全资源整合、全要素组合,彻底解决各方力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缺位、失位、越位、错位现象,彻底扭转相关要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现象,促进各个要素、各种资源、各方力量的互动融合、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发挥合力效应,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提供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作者:李正军,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春风,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Baidu
map